最近有个新闻,是关于“互联网+”卖淫案的,看完新闻,感觉真应该到各大“互联网+”相关的大会上去做分享,去给企业们讲各种转型大课。一个研究精良断案的部门,讲起“互联网+”来头头是道,足见“互联网+”对社会各界的影响,“互联网+”已经无处不在。或许,大家应该已经意识到,“互联网+”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式主义,只要是跟网络相关的传统企业,只要能扯上关系就被看作是“互联网+”。
这同时又反映出了人们的一种教条主义,只要是“互联网+”相关的,就会有跨界、连接、融合、几乎每个行业拉出几个人都能讲几句“互联网+”,都能用连接、跨界、融合来分析问题。大家就如当年被语录一样去套用“互联网+”的几种表现形式,但是很少见谁能说出“互联网+”的本质与趋势。
当前,各行业对于“互联网+”的认知上存在着悲喜两面:喜的一面是人们都接受了“互联网+”并且可以活学活用,知道每个行业都可以用“互联网+”来链接;悲的一面是只要谈“互联网+”就是连接、跨界、融合、开放生态那一套,要知道,不是每个行业都能开放共享的,也不是每个行业都能顺利的整合产业链并重塑产业结构的。
不能否认的是,在经历了过去半年大量的社会性宣传、培训与说教之后,“互联网+”确实深入民心。过了懵懂的认知阶段,随着人们对互联网认识的加深,可能又有更多的疑惑与不解。譬如什么叫跨界,什么叫融合,什么叫生态等等,一股脑的概念加上各种培训的理论复杂化,反而让人们更加难以理解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的融合,这是“互联网+”2.0时代的典型症结。
同样,在人们对“互联网+”的悖论与误区有所理解之后,现在又有一个不好的现象,就是“互联网+”又开始变的理论化与抽象化,培训机构的加入以及各知名人士“互联网+”大课的开设,让本来对此有些明朗的人们又看不清讲不明了。转念一想也对,如果让传统企业一看就清楚了,培训机构还要讲什么呢?事实上是很简单的事,就是帮助企业互联网化的一个简单的问题,相关机构一包装一转化,立马就变的高大上了。
但不是每个企业每个行业都需要立即转型呢?不一定是,譬如农村电商,老百姓的核心需求就是保产增收,一定要转型吗?又能转成什么样?所以,转型要因产业因行业而宜。就如前段时间某个市的老市长开通了微店一样,那个老市长会考虑融合、跨界、连接这些吗?但是他用一个微店就带动了周围好多人都跟着一起做,形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,这才是老百姓的核心需求,“转型专家”们想到了吗?
最为看重互联网转型红利的那些机构与个人,时机把握的很准,但是不要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,以防一个正在发展上升期的企业被改革创新成为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“四不像”。将互联网商业模式的那一套照搬到“互联网+”体系,对不起,这有些行不通,那些已有的商业模式不太适合传统企业;将互联网思维这顶大帽子直接扣给“互联网+”,不好意思,“互联网+”思维比之互联网思维更为复杂与系统化,其中的区别我会在另一篇文章中讲到。相信众多的传统企业都已经体会到,那些所谓的互联网模式,不是拿过来就能用的,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第一是不会完全的公布于众,第二是即便公布也会保留核心模式。更多的,是需要企业在已知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去不断的探索、实践与创新,才能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。
当然,事归事,理归理,今天跟大家谈了很多,都是因为一个所谓的“‘互联网+’模式的犯罪”引起的。重申一下吧,“互联网+”不是模式,只是一个方法论,一个行动计划。真正的与“互联网+”融合的企业及产业,应该是体制上的、理念上的、模式上的、践行上的,如果还没有做到,且先不要去做理论上的空谈了。
如果“互联网+”加来加去都是一场场的案件,全行业升级转型还有何用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