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年加入武汉丝宝,2009年进入华南公司(洁宝前身),2015年加入广州优妮。
同很多生活在镁光灯下的职业经理人不同,浸淫日化近二十年,见证多个品牌成长的姚成想是一名低调的幕后英雄。
洁宝时代的打夯者
“在这个人人谈战略的时代,日化行业需要更多实干家。”
这也是姚成想十几年来一直坚持的信条。
提到洁宝,业界首先想到其董事长周金平和膜界鬼才林海新,但许多人并不知道,姚成想曾是成就膜界航母的幕后英雄。
在洁宝的那段岁月,姚成想这样描述自己“一个打夯者,专注终端为品牌打地基”。
谈终端在很多人眼里并不形而上,但在这个赵括遍地的时代更显真实、质朴。
姚成想认为,战略规划的重要性毋庸置疑。但有了建摩天大楼的目标,一砖一瓦地打好地基更是持久战。它既是一个纯看内力的苦力活,也是一个比拼头脑的技巧活。
在他看来,在毛泽东思想领域,既有“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”,也有“敌进我退,敌驻我扰,敌疲我打,敌退我追”的战术指导。
而战略与战术孰轻孰重,要视企业发展阶段而定。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点。
以日化为例,一切战略规划与营销的最终目的均指向终端销售——消费者对产品是否满意并产生购买。
国际大牌手握雄厚资本、品牌影响力可以侧重布局,高举高打;但对大部分起步期,各方面处于弱势的本土品牌而言,首先要解决的是能否卖出货,活下去的问题。
这注定了本土品牌在初始阶段的侧重点是铺货和终端动销。
如今的面膜届航母洁宝,当初正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铸就的。
“当初面膜还是小品类,渠道对它的前景持观望和质疑态度,前期铺货非常困难。至到2012年,洁宝首创了面膜的体验式营销打板,才打开缺口。”
“我们给每个店提供一个小柜、2000元产品,外加价值2000元体验装,派美导亲自下店销售。销售出去的产品按零售额五折回款,剩下的全部退回,让店主没有后顾之忧。如果经销商认可,还能享受优惠政策拿货。”
正是通过这样的打板复制,姚成想带领团队,陆续建立了洁宝旗下的近5万个网点,为洁宝成走向“面膜航母”奠定基础。
同为开国老臣(还包括林海新、刘军等),尽管为洁宝集团立下汗马功劳,但在行业,林海新头顶膜界鬼才的光环更多出现在公众视野,姚成想和刘军则为品牌奠定根基,充当着幕后英雄。
对此,姚成想却非常坦然。
“人各有志。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踏实做事,做好渠道和终端,帮服务企业实现良性运营,行业虚名和外人看法我并不介意。”
接盘优妮:坚持终端 力挽狂澜
离开洁宝后,今年3月份,姚成想与长达十年的黄金搭档刘军一起开始了新征程——加入优妮。这对曾在丝宝工作十年的姚成想而言,是重新回归的过程。
区别在于,丝宝主战场在商超,优妮在CS,但在洁宝的几年沉淀,让姚成想熟悉了CS渠道的运营规则。
2014年聘请凤凰传奇代言,广告投放过亿的优妮,在品牌力和形象上显著提升,但对应的地面动销并没有及时跟上。相对巨额广告费而言,2014年,优妮的年销售额并没有达到预期,加上大环境影响,渠道货物积压非常严重。
姚成想接手后,迅速对2015年的计划重心做出了调整。“今年的主要重心是终端动销,帮渠道把积压的货物清理掉,让资金存量更良性。”
他透露,经过上半年的清货行动,去年积压在渠道的产品已处理完毕。
下半年,姚成想开始对优妮的产品进行优化、聚焦。“之前单品数超过100个,却没有一款明星产品。”
如何打造一款代表品牌灵魂的拳头产品?
因为马油面霜在亚洲的风靡,让马油被更多消费者熟知。“马油在日韩很火,但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概念。关键是,市场并无一款以马油为卖点的洗发水,我们决定抢占蓝海。”
这一次,姚成想保持一贯的实干家本色。从确立概念,到产品面市,不足三月。
8月底面市的马油洗发水,在今年洗护整体低迷的背景下,一路披荆斩棘,大获好评。
“市场反馈超出预期。截止10月,不足两个月,马油洗发水已出货3500万。”
埋头苦干的同时,姚成想也时刻提醒自己要抬头看天。对于优妮,他不仅着眼当下,更有长远规划。
他透露,2015年,优妮的核心是“调整、动销”——调整优化经销商,坚持动销不松懈。2016年,在坚持动销的基础上,适当增加空中投放,同时发力电商,进军屈臣氏,预计2016年回款2.5亿元。
谈及品牌梦想,姚成想表示,“我希望将优妮打造成细分市场NO1,提到马油洗发水,(消费者)就想到优妮;反之,提到优妮,(消费者)首先想到马油洗发水。”
尽管在优妮深陷囹圄之际力挽狂澜,但同洁宝时代一样,姚成想的实干家本色一直未变,如今的他依然很少在行业公众场合抛头露面。
愿,行业少一些浮躁,多一些这样的幕后英雄。